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空氣品質之資料開放與應用

發布日期
2016-01-22
作者
政府資料開放維運團隊

 

2015年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COP 21)在巴黎落幕,會議中除了通過繼京都議定書後最具法律約束力的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更提到為了能夠建立發展抵禦氣候變遷(climate-resilient development),需倚賴全球的資料,以宏觀的角度推動環境創新和影響決策。

    自2010年起,空氣品質成為全球關注議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戶外空氣污染每年導致300多萬人過早死亡;更有研究指出,若沒有新的防治汙染措施,到2050年,全球每年將會有660萬人因為空氣汙染過早死亡。在空氣品質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的趨勢下,各國陸續開放空氣品質監測站的資料,並與外界合作建立相關應用服務,提供人民參考。

    世界空氣品質指標計畫(aqicn.org / waqi.info)是利用空氣汙染數據最具公信力的應用案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透過推動公開的空氣品質資料促進人民對於空氣品質的關注;該計畫整合全球環境保護單位的監測資料,即時發布全球空氣品質資訊。截至2015年,資料來自全球各地60個國家、16,000個監測站,其中有8,000個監測站提供了PM2.5/PM10資料。平臺所使用的空氣質量指數指標(AQI)是以美國環保署(US EPA Standard)為標準,提供所在地即時的空氣品質指數、過去2天空氣中的汙染物指數(PM2.5、PM10、O3、NO2、SO2、CO)、過去2天的天氣狀況,以及未來的空氣品質預測。平臺亦提供iOS、Android、Windows等不同作業系統的手機應用程式供民眾下載使用。

   近期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布了高解析的全球衛星地圖(如圖一、圖二所示),圖中顯示2005至2014當中全球各區的空氣品質變化,NASA依據其變化結合國家產業經濟的資料,推測空氣品質變化的原因。以美國和歐洲為例,2005至2014年期間的二氧化氮分別減少了30%及50%,研究人員推測是因為環保法規的落實及科技進步減少汽車和發電廠的汙染物排放量所致。中國北方二氧化氮增加了30%;但在北京、上海及珠江流域地區,二氧化氮則是減少了40%。

NASA全球衛星圖

圖一  2005年全球二氧化氮覆蓋率

NASA全邱衛星圖

圖二  2014年全球二氧化氮覆蓋率

資料來源:NASA (2015). New NASA Satellite Maps Show Human Fingerprint on Global Air Quality. http://www.nasa.gov/press-release/new-nasa-satellite-maps-show-human-fingerprint-on-global-air-quality.

 

    除了上述的應用案例,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則推出「環境即時通」APP,可以提供用戶所在地鄰近的環境即時資訊,內容包含:即時空氣品質情形、紫外線、鄉鎮天氣、河川水質、沙塵訊息及空氣品質特報,並可透過「警示設定」功能,設定個人化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紫外線警示通知,系統將主動推播訊息。2015年年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更進一步跨部門整合,結合教育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交通部觀光局等政府機關的資料,推出「愛環境資訊網」(http://ienv.epa.gov.tw/),除了原有的環境即時通的內容資訊外,更可透過定位功能,一覽鄰近地區的環境機構設施、觀光遊憩生態資源等資訊,未來更將結合社群帳號,紀錄用戶的使用習慣,有效率的輔助個人環境決策、增強環境意識。

    透過資料開放、資料分析整理、採用視覺化呈現讓民眾即時取得空氣品質資訊,進而針對空氣品質的好壞採取個人行為只是第一步,未來如何運用資料,結合政府、企業、民間團體的力量,採取適當的行動降低空氣汙染的危害,則是全民需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