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yData)
國外資料自主風潮吹向臺灣,國發會歷經三年多的政策規畫,今年7月底以試營運為名推出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臺(簡稱MyData平臺),這個平臺嘗試為過去被視為敏感的民眾資料建立一個合理運用的模式。
民眾使用MyData取得個人化資料,需要先以自然人憑證、健保卡、TW FidO等通過線上身分驗證,將資料暫存至MyData個人雲,線上預覽個人資料、下載到自己的電腦儲存,或是攜帶MyData平臺條碼至地方政府臨櫃核驗辦理服務,甚至在民眾知情同意下,將資料授權給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改善線上服務體驗。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資料分為三類,開放資料(Open Data)、共享資料(Shared data)、不開放資料(Closed data)。其中開放資料,以開放格式、開放授權提供免費使用的公共去識別化資料,目前政府已開放4萬多筆資料;共享資料則是在未來開放資料法中,允許在特定限制條件下有限度運用,政府機關可收費或保留撤回權;不開放資料因為機密、敏感而受到保護,不對外開放,例如國家機密、個人資料。
MyData即是將不開放資料中,非關國家機密的個人化資料,開放民眾自主運用,等於扮演一個資料下載、交換的中介平臺,居中連結政府機關扮演的資料提供者(Data Provider),以及需要資料的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
目前在試營運階段,已有內政部、財政部、經濟部、勞動部、衛福部、教育部、交通部等7個部會開放31項資料集,包括個人戶籍資料、現戶全戶戶籍資料、地籍及實價資料、國民身分證影像,財政部的財產資料、個人所得資料、房屋稅繳納證明等等。
而服務提供者則有教育部、經濟部,以及桃園市、花蓮縣、雲林縣、嘉義縣4個地方政府、國營事業的中油,還有透過金管會加入的7家銀行,目前共有40項線上服務可使用MyData平臺取得。
國發會目前聚焦三種個人化資料的應用情境;第一種是最單純的個人下載應用,將政府機關資料下載至MyData暫存,民眾再從MyData平臺下載到自己的資料;第二種情境是臨櫃核驗應用,資料下載至MyData暫存後,使用者拿著平臺產生的專用條碼及密碼,便可在地方政府臨櫃辦理服務時,提供條碼掃描、授權承辦人員至MyData存取資料;第三種線上服務情境,則是授權MyData將資料交給服務者,簡化申請線上服務的流程,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MyData在民眾同意下從政府機關下載資料,暫存於MyData上的個人資料空間,一旦資料被存取,該資料就會移除,或是8小時內沒有任何存取動作,系統也會自動清除資料。民眾可以在MyData個人專區裡,查看資料的各種活動紀錄。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