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0-12-17
內文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打造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FHIR),以串接離島原鄉在地醫療機構的HIS、PACS,以及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實現多方即時決策,不論是全國護理人力調查、護理機構評鑑,還是跨山地離島縣市的公費生和就醫交通費補助,都在管轄範圍內。
兩年前一場意外,萌生出資料互通整合需求,一架黑鷹直升機正執行離島轉診後送勤務,但起飛沒多久就發生墜機,6名乘客全數罹難。這是衛福部推行空中轉診後送十多年來,第一次在運送患者過程中發生飛安事件。
為何行之有年的後送模式,無法做到三方同步調閱病歷、即時決策?因為可供判斷後送的資訊不足,也出現了不少沒有必要但仍舊緊急後送的情況,尤其是四成高風險夜航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飛行。
為此,照護司選擇美國普遍採用的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作為新平臺資料交換的標準,並於2019年10月正式上線,至2020年10月為止,經由新平臺實際後送的案件達347件。
在今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時,平臺更成功解決了疑似案例的分歧判斷,這套平臺不只解決單方決策壓力,照護司還計畫擴大平臺的用途,比如透過平臺視訊功能,來推行原住民和離島地區的繼續教育,來分析患者醫療資料並預測是否有空中轉診後送需求。明年,照護司還計畫將這套遠距醫療模式,擴大至其他離島原鄉地區衛生所,以資訊共享和科技輔助來深化遠距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
最新消息分類
資料開放最新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