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開創未來 ∞ 無限創意 藉Open Data啟動新契機 孕育民眾有感之新生活

發布日期
2013-10-24
內文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宣布推動「開放政府前瞻」,使開放資料(Open Data)蔚為趨勢,我國政府開放資料平臺(data.gov.tw)於2013年4月底正式公開測試應用,以部會為中心集中列示機關資料,優先釋出與民眾生活所需之資料,期結合民間的無限創意,進一步提升政府資料品質及價值,並創造資訊服務發展新契機。  

2013年9月,集結產官學界菁英的Open Data聯盟成軍,期望促使政府加快開放資料的步伐,以利外界發展公共服務、文化創意、App應用、災害防救、地理空間、經濟金融、交通觀光、醫療保健、食品安全等多項加值運用,滿足民間企業組織或個人的殷切需求。

時值Open Data號角響起,不論業界或民眾,莫不亟盼瞭解Open Data內涵與契機;有鑑於此,行政院研考會日前特別舉行「開創未來 ∞ 無限創意」說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期望透過教育應用、文化創意、媒體發展、公民參與、資訊開放、創新技術等不同角度,探索Open Data的未來應用之道。

    

從創意發想、互動到實踐 鋪陳Open Data狂想曲 

這場Open Data盛宴,悉心規劃「Open Data狂想曲」、「Open Data數位革命」兩大主軸,針對狂想曲部分,由台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知世安索帕使用者經驗中心副總監陳啟亮、臺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等三人,接棒訴說Open Data的序章、續章與終章。 

王榮文表示,從國家角度來看,如何善用政府力量建構一個數位環境,使民眾享受無所不在的Open Data知識服務,實為重要課題,而在佈建環境的過程中,政府應如何與產業分際分工、互補協力,尤其需要優先探討。

遠流旗下的智慧藏,成功說服高雄市政府,願以278萬市民每年每人支付1元為基礎,讓市民可享用臺灣史料智慧藏逾10億字內容資源,從而鼓勵菁英創作、帶動庶民知識力的提升,堪稱是值得參考的模範。王榮文強調,Open Data要能有大用,政府必須抱持產官學分工的態度,以及創新規劃,方能幫助產業發展、國家轉型。

富含使用者體驗(UX)與使用者介面(UI)設計歷練的陳啟亮,以社會鑲嵌的資訊互動為題,闡述如何讓Open Data與民眾互動。他認為,UX是使用者與資料的溝通橋樑,凡是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們,透過不同裝置、介面或接觸點,與不同來源或型式的資料進行互動,皆應無所障礙,因此民間業者必須設計好的UI,產生讓民眾方便好用的操作習慣,創造應用軟體的高使用率,才可吸引民眾善用資料,達到資料與民眾之間媒介溝通的效益。

至於政府端,陳啟亮則建議應多加瞭解民間業者的需求,以便正確提供有用資料,幫助業者推動加值開發,繼而透過有效資料讓民眾查詢,創造應用軟體對民眾的使用福祉。

楊益風表示,Open Data未來對於教育的利用,是政府最需重視、也是業界投資報酬率最大的一環,只因學生在校生活的一切資訊,不論關乎安全健康、消費行為,只要予以加值分析或統整運用,都可創造莫大的基礎研究或商業應用價值。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對於資料必須有足夠認識、解讀及運用,因此倘若政府做好Open Data,亦將對學校課程、教材資料的運用產生助益,進而落實知識經濟;因此政府不妨因應Open Data設置常設性組織,不斷與民間社群進行對話,以期在政府、社交機構、研究機構之間建立更多鏈結,帶動Open Data應用環境的成形。

鍵盤革命、全民啟動與維基百科 引燃Open Data數位革命 

本場說明會的另一主軸「Open Data數位革命」,由臺灣零時政府g0v.tw發起人高嘉良、青平台基金會資訊技術長張維志、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秘書長陳瑞霖現身說法,分別以鍵盤革命、全民啟動與維基百科等題材作為觸媒,探究Open Data在實務應用面的發展方向。

高嘉良強調,g0v.tw是一個推動資訊透明化的社群,致力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臺與工具,希冀以「寫程式改造社會、拆政府原地重建」開放原始碼精神,提供公民易於使用的資訊服務;在過去10個月,g0v.tw已孕育不少專案成果,譬如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超級辭典「萌典」、政府預算視覺化、立法院效率及法案追蹤,及幫民眾揪出錯誤新聞的「新聞小幫手」,都是透過資訊技術改進社會的實例。

此外,高嘉良認為沒有人是萬能的,因此必須透過程式設計、文字創作、法務…等不同長才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推展Open Data應用;譬如g0v.tw所產生的互動雨量地圖,期初只是由若干社群成員「發夢」,設計出初步雛型後,再由其他成員接力實現夢境,終至愈做愈好,此即為鍵盤革命饒富魅力之處。

張維志援引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的「開放政府前瞻」,Open Data充其量僅是促成政府透明化(Transparency)的第一步,尚需結合後續的公民參與(Participation:資料的運用),乃至於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合作(Collaboration),才足以產生價值;所以政府在推動開放資料時,不宜僅將資料視為「原物料」來「賣」,認為使用者只能是終端的消費者,這種直線關係是有所謬誤的。

因此政府應試法引導民眾,在開放資料運動中適時扮演資料的維護者、產出者,針對原物料做加值運用、發展出新產品及新服務,這才是社會經濟價值之所在。著眼於此,政府對於推動Open Data,尚有進步空間,例如已累積眾多民眾提問素材的1999便民服務窗口,便可效法美國Open311,發展出可供介接資料庫的Web API,藉此為關心地方發展的熱心民眾,提供雙向互動的管道,以期透過集體力量解決市政問題;張維志建議,臺灣可將資料的加值應用創新案例置入網站,例如查詢所在區域的垃圾回收與汙染源、行道樹和過敏原,及犯罪資訊的警告通知等,無疑都是民眾經常關心的項目,今後創意開發空間必然不小。

陳瑞霖指出,放眼全球,美國聯邦政府將資料視為公眾財,因此在英文維基百科上,經常可見美國政府提供的資料,而美國的地理圖資TIGER,也可直接匯入OpenStreetMap;此外,荷蘭政府亦釋出高品質地理圖資,期使荷蘭OpenStreetMap地圖更趨詳盡。

相形之下,臺灣政府資料礙於授權因素,不能直接運用在維基百科或開放街圖上,即使號稱開始推動Open Data,目前也僅農委會的資料能被直接運用;顯見對於維基百科或OpenStreetMap社群成員,政府推動開放資料政策至今,並無太大助益;因此陳瑞霖期許政府的開放資料授權更加寬鬆,不僅可望對開放社群多所助益,且政府也能借助社群力量,維護這些資料的正確性,終至創造雙贏。

總括而論,政府若能設計好的監管規則,確保公民參與商業行業的合理化,即可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秉持開放原則釋出大批資料,讓外界人士共襄盛舉貢獻創意,齊力拓展Open Data加值應用,唯有如此,才更益於形塑全民有感的新生活。 

最新消息分類
資料開放最新快訊